資料來源:周祝瑛(2000)。猪肉攤上的教育家。臺北:南宏。

   

台灣廿一世紀的人才在哪裡?

 

    長久以來,聯考的壓力始終是國內青少年的夢魘,也是台灣教育呈現畸型狀況的癥節之一。近幾年來,無論大學聯考的改良方式或者最近公布的三年後全面廢除高中及五專聯招的政策,除了讓人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之外,在社會各界關心新制度未來能否符合公正、公平與公開原則之餘,是否也曾注意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聯考的壓力不再,學校教育能否真正培育出新一代具有創造力、活力且足以與對岸人民相競賽,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的良好人才?換言之,台灣廿一世紀的人才政策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通盤檢討與規劃?

 

    誠如日前中研院士、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校長田長霖指出,近年來加州大學新聘的華裔教授中,90%來自中國大陸,只有不到10%來自台灣。過去,國人以本身優異的條件打入美國學術、政經界核心的優勢,已逐漸為大陸人士所取代。田院士語重心長地說:台灣這幾年在政治事務上耗費過多力氣與資源,忽略了培植重點人才的必要性,值得當局省思。此外,另一位毛河光院士也提到,在國際一流大學的優秀華裔學生中,台灣所占的比例正逐年下降,甚至少得可憐。長此下去,十年之後,可以預期的不但中研院選不出夠格院士,恐怕連國內大學都有人才斷層之虞,都要從國外聘請外人來從事研究與教學!院士們的這番話,正好與同一日來自明星高中的我國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奪魁選手,以及三年後廢除高中、五專聯招的報導,共同構成一幅發人深省對比畫面。

 

    無可諱言,近年來國內泛政治化的結果,許多根本且重要的政策與事務,都因為在資源有限或聲音不足的情況下被擱置或草率決定。以培育國家計畫性高級人才的「教育部公費留學制度」而言,這個實行四十餘年的制度,培育出近二千名留學生,80%以上返國且任職於國內公私立學術研究機構,包括前任的教育部長林清江、郭為藩,以及勞委會主委詹火生等人,皆是當年透過激烈競爭、脫穎而出的公費留學生。然而這個在台灣社會扮演重要選擇社會精英的機制、尤其在早期篩選清寒與優秀人才,近年來有平衡留學區域與導引基礎與尖端學門的公費留學政策,也在國內泛政治化的大環境中,在當局缺乏客觀、深入的全盤檢討下,曾於民國八十五年被大幅縮減名額,不但影響國家高級人才的培育計畫,並且再次顯示政府決策粗糙,因為泛政治化而忽略重點人才培植的長遠性與急迫性的弱點。難怪田、毛兩位院士發出如此沉重的呼籲,廿一世紀台灣的人才在那裡?

 

 

 論文及著述     目錄自序